查看原文
其他

时速32公里,没空调没茶炉,开行40年的绿皮车为何成了“网红车”?

罗筱晓 杨明清 工人日报 2019-07-25

高铁时代,一趟平均时速32公里的绿皮车,还在鲁中山区每日往返着。


它曾是进出大山的唯一交通工具,是农产品、劳动力转换为家庭花销、孩子学费的“中间人”。


列车开行的40余年里,有的年轻人通过升学,沿着铁路进入了城市;有的年轻人从城市回到乡村,抓住铁路和公路延伸出的机会,把偏远的家乡带入了市场经济的浪潮之中。


当交通工具越来越便利、速度越来越快,这趟如古董般的慢火车并未成为历史,反而成了山里人离不开的老朋友,还引来各地“驴友”的造访。一时间,古董变成了“网红”。


人在变,村庄在变,绿皮车却始终没有改变,朝着“快”时代恒定前进。

——题记


5小时49分钟,这是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有限公司青岛客运段7053次列车从淄博运行到泰山,全程184公里需要的时间。同样的时间,如果乘坐高铁从北京出发,刚好可以抵达1600公里外的长沙。


自1974年开行以来,7053次列车都以这样恒定的速度“咣当咣当”地行驶在鲁中山区的辛泰铁路上。没有空调和电茶炉,仍然以内燃机为牵引,它是一辆真正意义上的绿皮车。



1981年,18岁的赵新华上车当列车员。整齐的矮背木质座椅,拱形天花板设计,明亮的灯光,在那个自行车还是奢侈品的年代,7053次列车堪称豪华出行工具。


由于四面环山,对当时辛泰铁路沿线的居民来说,7053次列车是山区与外界联通的唯一纽带。也因此,列车在山里人心中有很重的分量。王鹏1986年出生于紧挨铁路的北牟村,在他的童年,每天两次上车站看火车,都还是值得他与玩伴“庄重”对待的事情。


1981年,赵新华在7053次列车上工作。当时,列车还靠蒸汽机牵引。


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,发端自安徽省小岗村的“包产到户”逐渐在全国推广开来。拥有了作物所有权的农民,开始把富余农产品带入市场流通。上车工作后不久,赵新华就注意到,扛着大包小包去城里做买卖的农民越来越多。


王鹏的父亲王士满就是其中之一。下午4点多,王士满和乡亲挑着地瓜登上从泰山返回的火车,当晚在淄博火车站过夜,熬到凌晨4点多再赶去菜市。如果运气好卖得快,他们还能赶上始发的7053次列车;否则就只能先坐公共汽车,再步行7公里山路回家。


地瓜卖出去了,家里的花销、孩子的学费也有着落了。


地少人多,为了糊口,许多农村剩余劳动力也搭乘7053次列车,涌向城市。中郝峪村支书赵东强是第一批进城务工人员,他在建筑工地卖过力气,在化工厂打过工,有本钱后开过织布厂、食品厂。到2003年,他已是手下有150人的工程队老板。


在赵新华的记忆里,上世纪80年代,人和物都“流动”起来了,7053次列车就没有冷清的时候。


交通不便困扰了山区人民很多年。到王鹏上初中时,从家到镇上的学校,要先步行穿过3条火车隧道,再骑上40分钟自行车。好几个同龄孩子坚持不下来,早早辍学外出打工。


努力读书升学,是王鹏走出大山的唯一途径。2004年,他收到了山东农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。那一年,他是北牟村唯一一名本科生。


山东农业大学位于泰安,正好是7053次列车的终点。曾经每天期盼火车的男孩或许没有想到,多年后就是乘着这列火车,他走进了大学,走进了城市。


人走了,公路也通进了村子,7053次列车慢慢空了。12节车厢变成8节车厢,8节变成5节,最后减到只剩4节。

源迁站副站长东登金组织乘客排队候车。


偏远的中郝峪村依然很穷。2003年,村民平均收入2030元;2006年,常住人口只剩下69位,村子已是典型的空心村。赵东强的儿子赵胜建大学毕业后回村,是唯一的青壮年。


“穷到一定程度,总得逼出一条路来。”中郝峪村位于鲁山脚下,随着公路延伸到村里,当时已有少数户外爱好者来爬山或徒步。2005年,村委决定,村里拿出1万元,探索发展农家乐。


从最初的3户,到2007年的40户,再到2011年,赵胜健注册成立淄博博山幽幽谷旅游开发有限公司,中郝峪村的乡村旅游业开始以法人身份,登上市场经济舞台。贫穷,不再是问题。


2014年,以劳动力、土地、林地、树木、房屋等为资产,中郝峪村全村364人全体入股。“中郝峪模式”在全国开始推广。


午饭时间,中郝峪村村民到大食堂免费就餐。


2013年起,似乎是突然之间,赵新华发现,7053次列车又变得拥挤起来,各地来的“驴友”装满了车厢。他们既被这趟“古董般”的绿皮车吸引,也被铁路沿线保存完好的原始风光所吸引。


旅游的发展,给山里居民带来直接收入,越来越旺的人气也促进了大山里规模化种植发展。在临近源迁站的源泉镇,猕猴桃种植已形成产业。国庆假期期间,一个40亩的猕猴桃基地,仅是入园采摘一项,收入就能达到30万元。


王鹏大学毕业后,考上了公务员,并在泰安安了家。父亲王士满平时在村里,周末则去泰安看望3岁的孙子。


虽然早已买了私家车,王士满依然每周搭乘7053次列车。除了方便,便宜是他选择火车的一大原因。从北牟村开车去泰安,往返过路费和油费要近200元;乘坐7053次,单程票价只要9元。


和7053次列车的设备同样具有年代感的,是它多年未变的票价。全程11.5元,站与站之间最低票价只需1元。


高铁时代,全国像7053次这样的慢火车还有80多对,大多经过贫困偏远地区。在这些地方,慢火车不仅带来便利,也可能带来游客和收益。在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的背景下,7053们完成了向公益性慢火车的转变。



目前,除了四个大站提供售票服务外,7053次经过的其他20个小站都是上车补票。图为列车员正在为乘客补票。


今年3月底,跑完最后一趟车,55岁的赵新华退休了。她终于也有时间当一次7053次列车的乘客,去山里做一次驴友。


城市很好,但32岁的王鹏有空还是喜欢回老家。习惯了城市里的快节奏,登上7053次列车就像登上了时光机。看着身边的妻儿,听着邻座拉家常的声音,在泰安生活了十多年的他,总会觉得农村才是自己的心灵的倚靠。

原标题:一列绿皮车,从岁月驶来来源:工人日报

相关新闻

特稿 | 十里钢城,一家三代人……
找到了!中国改革开放后最早的打工妹!原来她的生活是这样的……

本期编辑:贺少 曹玥

(长按二维码,关注工人日报微信)


更多精彩内容,点击下方“阅读原文”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